吃早餐的地方在飯店的地下一樓 裝潢風格維持一貫的豪華
門口上方的1895不知道是否就是飯店創立的年代
一進門就看見三種不同的牛奶 還有許多可以加入牛奶的穀片
對面就是各種法國麵包 這間飯店更棒的地方是除了麵包竟然還有甜點
各種火腿和起司已經看到有點膩了^^
橙色的是醃生鮭魚片 味道還不錯 最左邊的醃黃瓜和杜爾的類似
另外還有一整排的熱食 全部都是使用著名牌子的鐵鑄鍋裝盛
鍋子的保溫效果很好 缺點就是鍋蓋重到不行 每次打開像在練臂力
裡面裝有香腸 培根
還有番茄口味的煮豆子 上面塗滿蒜泥的剖半番茄 小蘑菇
大塊的馬鈴薯條以及奶油口味的散蛋非常好吃
還有各種優格 果汁 礦泉水和氣泡水 種類非常豐富
吃完之後 大家預定的時間在大廳集合
阿昌哥先發給每人一張票 這張票可以做地鐵 巴士等交通工具
今天早上我們要漫步塞納河左岸 還要坐船遊塞納河
大家走到不遠處的加尼葉劇院前 在公車站等待車子到來
加尼葉歌劇院(Opéra Garnier) 通常稱為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
面積11,000平方米 共有2,156個座位
中央的枝形吊燈重量超過6噸 龐大的舞台可以容納多達450位藝術家
巴黎歌劇院是一座新巴洛克風格的建築
由法國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Charles Garnier)所設計
被認為是新巴洛克式建築的典範之一
巴黎歌劇院是由當年的巴黎警察廳廳長城市規劃藍圖
所規劃訂定的城市規劃藍圖中的中心項目
當幾年後城市規劃藍圖中的其他項目完成之後
1860年12月法國藝術部終於決定了興建巴黎歌劇院
在171件作品之中 年僅35歲的建築師查爾斯·加尼葉作品脫穎而出
不過那時候他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認同
在1862年奠基的巴黎歌劇院 在重重困難下方於1875年正式啟用
建造費一共超過4700萬法郎
1875年1月5日第一套歌劇《猶太少女》上演 歌劇院正式揭幕
1896年在歌劇《忒提斯與培雷》的第一幕正要結束的時候
懸掛在觀眾席上方的水晶燈因為短路走火掉下
一名中年婦女不幸死亡 此事後被改編為《歌聲魅影》中的著名場面

這是車上的驗票機器 只要將票插入就會打上當天日期

下圖中為2011年1月27日 早上8點42分驗票

這就是公車站牌 旁邊的廣告看板竟然是日本的卡通~~~

這了這裡下車 發現了某一排房子的尾端就有雕像
不仔細看還以為是某間博物館門口的裝飾 巴黎整個都市經過規劃以後
整個都市的建築風格完全一模一樣 起先看很華麗
等到要認路的時候就很痛苦 因為東南西北的房子都非常像^^

這是巴黎地鐵站的路口 許多入口都有不同的特色
有些甚至還請了知名設計師設計過 巴黎果然處處充滿藝術氣息

沿著塞納河畔散步 前方就是巴黎知名景點之一

巴黎聖母院(Cathe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
位於法國巴黎塞納河中西堤島上 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
聖母院約建造於1163年到1250年間 屬哥德式建築形式
是法蘭西島地區的哥德式教堂群裡面非常具有關鍵代表意義的一座
在聖母院門口外的聖母院廣場中有個原點(Point Zero)紀念物
是法國丈量全國各地里程時的起測點 使聖母院被視為法國文化中心點
聖母院的法文原名「Notre Dame」原意「我們的女士」
這位女士正是指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
聖母院位於古羅馬神殿舊址上
它的前身早在10世紀時就已經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
1160年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發起教堂重建計畫
並於1163年時埋下第一顆基石 象徵教堂開始興建
路易七世曾在1180年時捐款給教堂
教堂東北角小門「紅門」(Porte Rouge)的弧形頂飾上屈膝跪著的人像
傳統上被認為是象徵聖路易國王(路易九世)與他的皇后
普羅旺斯的瑪格利特(Queen Marguerite de Provence)
真正教堂修築過程中主要財務來源其實是一般民眾的捐獻與當地的教會分會
在建築師瓊 德塞勒(Jean de Chelles)及
披耶 德蒙托爾(Pierre de Montrouil)兩位的指揮下
直到1345年才全部竣工 成為中世紀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聖母院長130公尺,寬40公尺,塔高69公尺,尖塔高90公尺
它被壁柱縱向分隔為三大塊 三條裝飾帶又將它橫向劃分為三部分
最下面有三個內凹的門洞 門洞上方是所謂的「國王廊」
上有分別代表以色列和猶太國歷代國王的二十八尊雕塑
1793年法國大革命中人民誤認作他們痛恨的法國國王雕像而將它們搗毀
後來雕像又重新被復原並放回原位
「國王廊」上面兩側為兩個巨大的石質中欞窗子

在法國人的心目中聖母院地位崇高
過去共有二十四位法國國王的加冕典禮在此舉行
其他法國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 都在聖母院發生
1239年路易九世在這裡舉行加冕典禮
從此巴黎聖母院在法國政治上擁有重要地位
1239年聖 路易國王將其從君士坦丁堡購得的經物繼放在聖母院
1302年飛利浦 勒柏爾(Philippe le Bel) 在聖母院召開第一次全國三級會議
1430年年輕的英皇亨利四世的加冕禮
1455年教廷在此為聖女貞德召開平反訴訟會
1455年路易十三在此許願如聖母能賜他一子 他將把國家置於聖母保護之下
1708年路易十四依照他父親的心願修改祭壇以榮耀聖母
1789年法國大革命 巴黎聖母院遭到褻瀆與破壞
革命黨人將聖母院改為理性教堂(Culte de la Raison) 差點被拆毀
1795年至1801年被迫關閉
1802年拿破崙又重新賦予巴黎聖母院宗教之職
1804年教皇披耶七世(Pie VII)蒞臨加冕拿破崙帝王
拿破崙自己拿起皇冠戴到頭上,然後再為跪在地上的約瑟芬加冕為皇后
(參考羅浮宮大為之拿破崙加冕圖)
1811年羅馬帝王在此接受受洗典禮
1931年法國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以「巴黎-聖母院」為背景
撰寫悲慘人生之小說鐘樓怪人(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
1814年起在維歐雷特(Viollet)公爵主持大規模的整修直到1864年
1944年自由法國收復巴黎後 戴高樂將軍在此感謝聖母的庇佑
8月16日在聖母院裡舉行巴黎解放紀念典禮
1970年11月12日在此舉行戴高樂將軍的國葬
1980年5月31日教宗保羅二世在此舉行非凡的祈禱晚會
1996年法國前總統密特朗逝世 百餘國家代表在此為他舉行安魂彌撒

大門上雕刻也是精巧無比 多為描述聖經中的人物
大門正中間是最後的審判 左右兩邊各另設一個大門
左側大門是聖母瑪利亞的事蹟 右側則是聖母之母-聖安娜的故事



巨大的簇柱上承接著優雅的拱筋 將教堂分為中央中殿及兩側通廊
南北翼殿之端的玫瑰窗各有其宗教主題
北面描述的是聖母瑪麗亞和舊約中的人物
南面則描述基督、十二門徒及其他聖人
聖壇後還有路易十三雕像與重要的聖殤(Pieta)雕刻




教堂內部極為樸素幾乎沒有什麼裝飾 大廳可容納9000人
其中1500人可坐在講臺上 廳內的大管風琴也很有名
共6000根音管 音色渾厚響亮 特別適合奏聖歌和悲壯的樂曲
例如宣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讚美詩
或是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


國王廊上方玫瑰花形的大圓窗直徑約10公尺 建於1220年至1225年

在聖母院完工後一直到18世紀這段漫長的時光中
教堂被進一步改裝的次數與幅度並不多
僅在1698年路易十四世的要求下
赫伯·德·科特(Robert de Cotte,凡爾賽宮教堂的建築師)
將唱詩班席附近進行了改裝以符合當時的審美標準
還有18世紀在教會的要求下
蘇弗洛(J.G.Soufflot,萬神殿的建築師)將教堂正面中央的門口擴大
以便能讓大型的遊行列隊或是抬轎之類的事物能夠直接穿門而入
以上的這些改變全在19世紀維優雷·勒·杜克的修復工程中
以尊重中古時期設計原味的理由給全部恢復 只留下了極少的蛛絲馬跡
反倒是在18世紀中期為了改善教堂內的採光
教會方面拆除了原本造於中世紀時的老式花窗玻璃
改為單一塊玻璃面積較大但是圖樣較欠缺複雜華麗感的新式透明玻璃
僅有教堂西、北、南三面的玫瑰窗部分,保留了原始設計



在聖母院的四周有著許許多多面目猙獰的怪獸
這些怪獸多是怪獸形排水(Gargoyle)
也就是屋頂排水管或建築物頂端部分的排水設計
Gargoyle源自古法文gargouille(拉丁文為gurgulio) 意指咽喉或食道
設計因此多取人獸形體而非水管口形式
不過它有時候又指不具排水功能的人獸形像
怪獸形排水口主要用於哥德式建築
早在十三世紀以前這些怪獸由木製改為石製 不久後出現純裝飾的怪獸
哥德式的怪獸形排水口形體較奇特且表情誇張
其特色可以說是來是哥德時期盛行特異幻想的創造活力
把石頭雕成各式各樣的怪獸
大約是在八百年前首先出現在歐洲各國的大教堂上
這些石雕怪獸就是代表各種惡魔 具有警世的作用
讓一般民眾看到就有所警惕:
「只要我遵守教堂的一切規定、真的惡魔就不會找上我了。」
最愛的紀念幣販賣機 機器上面就會標示紀念幣的圖案為何
離開聖母院 我們即將漫步在巴黎人文藝術氣息濃厚的左岸
阿昌哥還說要請我們喝知名的兩家咖啡店之ㄧ -- 花神咖啡館 超棒!!!!